羊膜腔感染即绒毛膜羊膜炎,可导致羊水、胎盘、胎儿、胎膜或蜕膜的感染,引起新生儿急性发病,包括新生儿肺炎、脑膜炎、败血症及死亡,并影响远期并发症的发生,包括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及脑瘫等。
绒毛膜羊膜炎和包括需氧及厌氧菌在内的多种病原有关,传播途径:(1)主要为阴道菌群的逆行感染;(2)可发生于侵入性操作如羊穿或绒穿,但较少见;(3)经血传播如单核细胞李斯特菌
大多数羊膜腔内感染发生于足月孕妇,约2~5%足月分娩有明显的羊膜腔内感染的临床表现。有数据显示40周后羊膜腔内感染及新生儿感染的相对风险增加。
1、中华医学会2015胎膜早破指南中提及绒毛膜羊膜炎的诊断及处理
诊断
急性临床绒毛膜羊膜炎的主要表现为孕妇体温升高(体温≥37.8 ℃)、脉搏增快(≥100 次/min)、胎心率增快(≥160 次/min)、宫底有压痛、阴道分泌物异味、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15×109/L 或核左移)。孕妇体温升高的同时伴有上述 2 个或以上的症状或体征可以诊断为临床绒毛膜羊膜炎。
处理
临床诊断绒毛膜羊膜炎或可疑绒毛膜羊膜炎时,应及时应用抗生素,诊断绒毛膜羊膜炎尽快终止妊娠,不能短时间内阴道分娩者应选择剖宫产术终止妊娠。有条件者胎儿娩出后进行新生儿耳拭子和宫腔分泌物培养及胎盘胎膜送病理检查,新生儿按高危儿处理。
2、2017 ACOG COMMITTEE OPINION(Number 712)中提出了对产时羊膜腔内感染的处理建议
诊断
疑似羊膜腔内感染主要基于临床诊断:母体产时发热同时伴有以下一项或一项以上:母体白细胞升高;宫颈脓性分泌物;胎心过快。有建议孕妇体温≥39.0°C视为羊膜腔感染,认为体温明显升高很可能由于感染引起。
处理
- 对于疑似或确诊的羊膜腔感染,有随机临床研究显示产时抗生素治疗减低新生儿菌血症、肺炎及败血症的发生,建议可使用退热药物。该文件中给出的抗生素使用方案包括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邦达)(3.375 g IV Q6h或者4.5g IVQ8h)或者青霉素严重过敏时可选择克林霉素(900 mg IV Q8h)或者头孢西丁(2 g IV Q8h)等。抗生素使用时需考虑抗生素耐药类型。
- 羊膜腔内感染和产程长短有关,除非有禁忌,否则加强对产程阻滞的处理,但羊膜腔内感染一般不作为剖宫产指征。
- 如果疑似羊膜腔内感染,或者有其它新生儿早发败血症危险因素(如孕妇发热、破水时间产或者早产)存在时,告知新生儿科有助于新生儿评估和处理。
- 单独的发热(体温38°C~38.9°C没有其它临床危险因素),视为羊膜腔内感染处理,相关研究数据较少(单纯发热,不管是否和感染有关,都和新生儿近远期并发症有关,胎儿高热和代谢率有关,理论上认为可能引起组织缺氧,但具体机制不详)
- 产后抗生素治疗需考虑子宫内膜炎的危险因素,研究显示阴道分娩的子宫内膜炎的风险较小,可能不需要产后使用抗生素,对于剖宫产的患者,建议至少使用一次。但是,如果产后有其它的危险因素如菌血症或者持续的发热,考虑使用抗生素治疗。
(更新时间:2018年06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