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念珠菌感染


  • 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有什么症状?

念珠菌为双相菌,有酵母相及菌丝相,酵母相在无症状的寄居及传播中起作用,而菌丝相侵袭组织能力增强。80~90%为白色念珠菌,其次常见的是光滑念珠菌,属阴道条件致病菌,30%孕妇阴道有此菌寄生,但菌量少,呈酵母相,并不引起症状,只有在全身及阴道局部免疫力下降、念珠菌大量繁殖并转变为菌丝相时出现阴道炎症状。酸性环境适宜念珠菌生长,通常PH<4.5。念珠菌对热的抵抗力不强,加热至60℃1小时后即可死亡。

外阴瘙痒是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即霉菌性外阴阴道炎)的主要症状,外阴灼热、疼痛、刺激常见,可以导致尿痛及性生活疼痛,外阴阴道充血,分泌物常呈成块白色凝乳状或干酪样、豆渣样,无或仅少量异味。

可能的诱发因素包括糖尿病、抗生素使用、雌激素水平升高(如服用避孕药、妊娠或雌激素药物治疗时)、免疫抑制状态(如使用激素或其它免疫抑制剂、HIV患者)等。

  • 孕期念珠菌感染对母婴有什么危害?

孕期念珠菌感染可通过垂直传播或产后接触传播给新生儿,导致新生儿念珠菌定植,有前瞻性研究76例分娩极低体重儿的产妇中,27例新生儿分离出白色念珠菌(36%),其中 18例母亲存在念珠菌感染, DNA印迹鉴定85%为同一带型,证实为垂直传播引起。

新生儿感染后可出现口咽部念珠菌感染(鹅口疮),表现为口咽颊舌黏膜乳白色斑膜,擦去斑膜后可见下方红色创面,多数没有症状,有些婴儿因为哺乳时病变处不适拒绝吸吮。目前研究认为母亲阴道念珠菌定植及出生窒息是新生儿口咽部念珠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新生儿鹅口疮
新生儿鹅口疮

垂直感染可能和尿布皮炎有关,有研究孕晚期念珠菌定植的孕妇予以抗念珠菌治疗后可显著减少健康足月新生儿鹅口疮和尿布皮炎的发生率。

少许新生儿可出现先天性皮肤念珠菌病。

  • 念珠菌感染如何诊断?什么时候需要做念珠菌培养?

直接检查法是临床最常用检验方法,也可取分泌物涂片固定后革兰染色,置显微镜下观察见成群革兰染色阳性的孢子和假菌丝即可诊断。

如果有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症状,阴道PH正常,而显微镜检阴性的;或有持续或复发性念珠菌感染症状需排查非白色念珠菌感染可能的需行念珠菌培养。

必要时应检测血糖以寻找病因。

  • 孕期念珠菌感染如何治疗?

考虑孕期用药安全不建议唑类药物口服治疗(尤其早孕期),有报道早孕期暴露于大剂量唑类药物(400~800 mg/天)后胎儿出现、面、骨及心脏异常等出生缺陷。关于唑类药物服用和流产的相关性目前结论不一。

对于孕期出现症状的外阴阴道念珠菌感染,建议阴道放置咪唑类药物(如凯妮汀)治疗,7日疗法效果好。

  • 孕期念珠菌感染丈夫需要治疗吗?

性生活不是感染的重要影响因素,没有症状的性伴侣可不予治疗。

  • 没有任何不适的念珠菌定植状态需要治疗吗?

健康孕妇念珠菌定植一般不需要治疗,但因为晚孕期治疗可显著减少健康足月新生儿鹅口疮和尿布皮炎的发生率,有些国家(如德国)建议晚孕期定植状态仍给予治疗。

  • 孕期外阴阴道念珠菌感染反复复发怎么办?

一年内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发作4次以上者称为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ecurrent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RVVC)。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治疗后5~10%为RVVC,部分有诱发因素,大部分复发机制不明。

关于孕期RVVC的研究较少,对于非孕妇女,治疗RVVC时应排查及去除诱因,避免使用护垫可能有益。另外抗真菌治疗需进行初始治疗及维持治疗,适当延长初始治疗时间,如可延长阴道局部用药时间至7~14天,然后每周一次维持治疗至6个月。

阴道乳酸菌的治疗价值目前尚不明确,而且这类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反对免疫抑制的妇女使用含有细菌的益生菌产品。

  • 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治疗期间可以母乳喂养吗?

阴道用药吸收较少,制霉菌素不分泌入乳汁,氟康唑能分泌入乳汁,但美国儿科协会认为不影响哺乳,因此念珠菌感染治疗期间可以母乳喂养。

  • 怎样预防外阴阴道念珠菌感染?

念珠菌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更易繁殖,保持外阴干燥减少念珠菌感染的几率,虽然有些建议没有确切的证据支持,但为临床医生所推荐:

⑴ 穿透气性好的棉质内裤,避免穿紧身裤、连裤袜,特别是合成材料的;

⑵ 游泳后立即脱掉潮湿衣物,锻炼后如果出汗及时更换内衣;

⑶ 夜间睡眠时不穿内裤外阴区域更透气;

⑷ 可以用温水清洗外阴,但避免冲洗阴道;

⑸ 排便后厕纸自前往后擦拭;

(更新时间:2017年01月15日)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